2014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美学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与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紧密相关,互联网+、体验经济的时代,公民的审美能力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力。2015年初,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北京大学为理事长单位的东西部联盟与智慧树网合作,策划和建设了《艺术与审美》共享课程。燕南园美学大师叶朗领衔来自北大、清华、人大、中央美院等九所大学及校外大师近20位大师联袂主讲。
8月31日上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特别委托,北京大学与智慧树网联合开发的《艺术与审美》共享课程,于北京大学燕南园圆满进行课程质量评审会,随后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该课程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北京大学作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长单位宣布将于9月通过【智慧树网】向全国高校开放选课,预期将有逾百所高校的大学生获益。
《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建立汇聚了多方的力量。叶朗等大师不辞劳苦,为解决国家的教育公平付出了大量心血;北京大学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更符合学生特色的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为国家民族的进步所作出的担当恰彰显了北大的家国使命感,令人钦佩;智慧树网的精细化服务团队从课程立项、策划、制作、教师团队服务等各环节都全方位参与,提供专业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翻转课程的建议,在美学教育领域,实现了‘互联网+’的突破。
今天看到叶朗带领的教学团队和智慧树网的运营很好地结合,共同为提升教育质量做出努力,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学校就是缺乏这样的机制,让老师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好的课程,所以我们校内也要建立这样的机制,让大家都去努力地去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
《艺术与审美》是一门凝结了一批顶级学者心血,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艺术通识学分课程。此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教养与审美素质,引导学生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导学生拥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这门课的定位非常好,大师用他们的毕生研究凝练出的精华来指导学生,聚集了最优质的资源。并且这门课程的推动聚集了各个方面的力量——大师、学校、司局,以及社会企业,大家都在行动,朝着中央的要求和教育部希望的方向行动,这样的合作,对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质量提升,我觉得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林蕙青 教育部副部长这个课程定位在提高审美素质,面向全体的大学生,所有的大学生不分专业都可以选这门课,我觉得非常好。并且我建议,在教师培训里也加入审美,提高教师的美感,把美感带到教学中去;其次,我建议在正式的章节里面加入“艺术与科学”,因为如今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占多数,这些专业有艺术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龚克 南开大学校长艺术是人类灵魂内在世界的启迪,一种引导。艺术本身比智慧、哲学对人的启迪更加直接、更有影响、更能渗透、更能去领悟。所以这门课意义重大在于,它不是教大家艺术,进而去创作,而是进行艺术和审美修养的培养,不单纯是让人懂艺术,而是触动心灵,这些意义大于这门课本身。
——谢和平 四川大学校长学文化学艺术让人有审美情趣,而审美让人回归本心,激发人的潜能,追求创造,对社会更好得发展有重要意义。
——钟国兴 学习时报社总编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美育教育
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发生变化
建《艺术与审美》共享课程—中国式慕课 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
从审美的角度讲艺术
对艺术的理解处处指向人生
理解中国艺术、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特色
提高学生的艺术教养与审美素质
引导学生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引导学生拥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课程内涵方面的“精深”—在深邃和广博之间平衡
课程教法方面的“精湛”—在经典和现代之间平衡
课程制作方面的“精良”—在质量和成本之间平衡
王一川 北大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
丁方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学院执行院长
孙振华 深圳雕塑院院长
楼庆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杭 间 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邱振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靳学东 音乐学教授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
吕艺生 北京大学 北京舞蹈学院博士生导师
顾春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旭光 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王建男 中国纪录摄影家
彭 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